Browsing Category

I Watch

I Watch

Persepolis《我在伊朗長大》

本來因為原作漫畫外借,打算遅一點才動筆寫…

anyway,先來一段宣傳資料︰

「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出生及成長的漫畫家瑪贊莎塔碧(Marjane Satrapi),於2001年在法國發表自傳式漫畫《我在伊朗長大》,Persepolis透過女孩瑪珍的成長故事,描繪伊朗自1978年至90年代初的政局和社會變化,告 訴世人一個伊朗女孩如何在伊斯蘭革命及兩伊戰爭間自處,由恐懼到反叛,追求愛與夢想。」

因為作者Marjane Satrapi有份執導,所以不會有什麼「故事被改編至面目全非」的危機。戲中以在巴黎機場侯車的主角為開始 (印象中是24歲離婚後出國),倒敘孩童及少年時代的事。電影宣傳那句「由恐懼到反叛,追求愛與夢想」、「活出真我」,戲內的「反叛」跟「愛」,都只不過是一些普通少女成長也會經歷的事。

整套電影的中心,還是最好移去Marjane對政權的批判和所引發的人性關懷,在伊朗這個國家中,政府絕不等於人民。她要將被西方媒體片面地評論的伊朗的真實一面反映出來。細心看的話,戲中有多個不同俯視德克蘭街道上繁忙交通的畫面,大概想一再強調,大家所住的國家都是大同小異,人們都追求安穩的生活,只不過「我是伊朗人」。以Persepolis (古波斯國的宮殿遺址) 命名,是要提醒人們伊朗也曾經是一個文化古國,不能以近幾十年的歷史而將過去抹煞。

童年時代伴以伊斯蘭簡短近代史開始,穿插Marjane家中親友在不同政權之下,或因政治犯之名入獄受刑、 或因戰火波及而受傷遇難…以為冒生命危險上街推翻國王之後過好日子,但新的政權更變本加厲。在一個這樣的環境成長的Marjane,不是想當醫生拯救傷病,反而是要當先知(哈﹗),以幼少的心靈對善惡劃出自己的界線,來比較現實中政府為人民畫上的那條…

倒是有點小可惜的是21歲回國後的描繪沒童年的詳細,在兩次失戀之後她回國之後陷入低潮,走出困局之後就那麼一下子結婚離婚再出國。感覺童/少年時期的那些反叛沒有一個像樣的「完結」,實質不然,書中有一句字是我十分喜歡而可惜電影沒有出現︰「我又得出一個結論,人必須教育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就是閱覽群書,往往可以找出問題根本。

動畫方面沿用漫畫的黑白風格,當回到「現在」24歲Marjane在法國機場中的片段則配上色彩 。可能因為要控制人物動作的流暢度,動畫師描繪的線條沒有漫畫的粗幼變化,有點失去質感。片中如漫畫沒有多餘的裝飾線條,但以留白/粗糙的材質來襯托戲中沉重的主題,或是流動捲曲的線來表達愉快感。(我很高興片中以小巧可愛的茉莉花飛舞作opening credit,為什麼是茉莉?看完戲 / 看過書就知道 :P。)

整條片以傳統2D手繪動畫為主,當介紹歷史/回憶的時候就以Cut Out動畫來表達舞台感 ︰或者是前國王被西方國家操縱的傀儡感…或是Marjane大伯因為政治觀異於政權而流亡的飄盪不安感…。最後也得說一些戰爭場面,可能在動態描繪的死亡過程給我感覺不大,始終是靜止的漫畫較震撼我… ( 還好有一些場面沿用了原著的畫面)。

– – – – – – –

「人們談起這個偉大的文明古國,總是將她與原教旨主義、狂熱主義和恐怖主義聯繫在一起。我作為一個在伊朗度過大半生的伊朗人,知道這個形象遠非屬實。正因為 此,創作《Persepolis:我在伊朗長大》對我來說才這麼重要。

我認為,不應該根據少數幾個極端分子的惡劣行為而對整個國家做出評判。我也不希望人 們忘記那些為了捍衛自由而在獄中失去生命、在兩伊戰爭中喪生、在各種暴政統治下遭受折磨,或被迫離開親人和祖國的伊朗人。人可以原諒,但絕不應該忘記。」

– 摘自Marjane Satrapi 漫畫《Persepolis:我在伊朗長大》(三聯出版)

Earthsea, I Watch

地海傳說電影版 – 影後心得3

「如果這是由第四部改篇而不是第三部…」

這是我剛聽完《地海傳說歌集》,突然強烈感受到的。這隻大碟顯示出吾朗版本的地海真正想訴說的主題。

相信有看過電影的各位,不盡滿意的是它以「《地海傳說》與《魔戒》,《魔幻王國納尼亞傳奇》被合稱為三大奇幻文學。」這句來宣傳,但看不到像另外兩部作品的很刺激的冒險劇情。究竟宮崎吾朗最後要這樣奇怪地詮釋《地海傳說》是出於什麼原因?是為了反「傳統」特地做一部很平淡的「奇幻」電影來測試觀眾的反應(囧)?
Continue Reading

Earthsea, I Watch

地海傳說電影版 – 影後心得2

分享完製作上的缺失,就來談談故事內容。

首先談談戲名。「地海傳說」其實只是沿用中文翻譯小說的名字,而據說電影主要是由當中第三部改篇,那一部名為「地海彼岸」(The Farthest Shore) ,叫彼岸是因為格得(Ged)和亞刃(Arren) 搜索之旅是向極遠的邊陲,而那兒是喀布打開生死之界的地方。
Continue Reading

Earthsea, I Watch

地海傳說電影版 – 影後心得1

十月二十六日,Studio Ghibli 製作的地海傳說電影版在香港上映。
數個月以來,一作為地海書迷的關心,二因為這是Studio Ghibli的出品,間間斷斷收集過這套動畫的資料,翻譯這翻譯那,但總不及親自去看一次。

我是原著的忠實讀者,對這作品搜集愈多資料,就愈將這部作品當成同名原創故事。我不會用「很失望」「不值一看」這些詞來形容,但真的要形容就是「不滿足」。

因為出來之後,故事由原著被改成怎樣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但從動畫製作的角度來看,一些很基本的條件竟然未能達到
Continue Reading

Earthsea, I Watch

繼續地海 – 動畫海報上的標語

因為日本方面地海動畫上映了,很有衝動再寫地海。

其實我不明白為什麼會將這幾句詩歌放在海報上,照常理來說放得上海報的標語不是應該令人一目瞭然電影的主題是什麼吧?(雖說Ghibli動畫電影海報上的標語一向都是令人搔頭…)

Continue Reading

Earthsea, I Watch

地海傳說動畫版 – Film Synopsis

Studio Ghibli and Mr Goro Miyazaki recently sent me the synopsis of their forthcoming film, Gedo Senki (Tales of Ged), which is to be released in Japan in July 2006. I asked if I might post the translation on my website, and was kindly granted permission. Any inquiries should be
directed to Studio Ghibli, please, not to me, as I have no further information concerning the film, and of course will not discuss it until I have seen it.

吉卜力創作室及宮崎吾朗先生在最近將地海傳說動畫版的故事概要寄了給我,這就是將會在日本七月上映的那套電影。我問他們可否將英語譯本放在我的個人網站,他們和善的給予允許。對於這份故事概要有什麼問題的話,請去找吉卜力創作室,千萬不要來找我。因為除了這個之外,我是沒有其他關於這部電影的更多資料。而且在我看到這部電影之前,也不會發表評論。

— UKL
娥蘇拉.勒瑰恩
April 21, 2006.

(這是電影的內容…是否要閱讀下去就由你自己決定…)

(中文翻譯︰Karla,no copy without my permission, thanks)

Continue Reading

Final Fantasy XI, I Watch

Flames for the Dead (COP5-3)

繼一個月前試打COP Mission 5-3 Bomb BC (Flames for the Dead)敗北之後,今天再次去挑戰。

編成完全放棄盾役回復役,攻擊至上
暗/忍 (Zoner) ,狩/忍 (Veresko) ,赤/黑 ( Malystryxx) ,黑/白 (Otak) ,侍/偷 ( Apu) ,召/白 (Nanunanoo)。

一入BC戰,Nanu就花兩分鐘給每人放風盾石皮,Pupu默想到300 TP再等下次默想待命,其他人放放空蟬或回MP。

BC戰只有一隻爆彈,HP 9000,要在45秒之內造出這樣的dmg…
不過也有一樣道具可以用,Shu-Meyu Salt,不過就要花15秒才能生效,但就可以延長BC戰15秒。

上次敗北是因為作忍盾的Verseko太早死,之後其他人亂了陣腳一個一個被打倒。
今次由Veresko和Zoner用Fragmentation 連攜開幕,Nanu開火召喚獸Ifrit的Inferno,而Pupu就開侍的2hr「如鏡止水」狂出個人連攜。而我就精靈印+Burn開幕,再開始狂發火系魔法,Maly開連續魔同樣都是轟火系魔法。基本上怪的憎恨值會在各人身上亂跳,大家只是希望在自己死之前造最大的傷害值。

開幕Zoner & Veresko 的連攜出奇的有大破壞力 (嘿,我還成功地Magic Brust Stun ~) …Nanu在出了第一次Astral Flow就立即開始用Shu-Meyu Salt,Pupu在一旁發狂的表演連攜 (笑),我就有個招出個招…

Nanu 在臨出第二次Astral Flow前死了,Zoner完全發揮其暗黑騎士的風範…死了,Veresko很漂亮地因為打得太重手…又死了 (爆笑)。而我這個游離分子在最後幾秒因為用光了MP才發覺沒有開魔力泉 (oh! ) ,於是就用漂亮的Firaga II結束戰鬥。出BC時還有500多hp…唯一白血的人…(笑)

終於打完Chapter 5,又一煩煩的Mission 完成﹗ /cheers

I Watch

英國戀物語 – 艾瑪

公式網頁︰http://www.emma-victorian.com/

好了,老實說初初我真的以為這部漫畫是改篇Jane Austin的小說「Emma」,才將之敗回家…(-_-  )。我還未看過這部小說,當時還傻傻地奇怪過為什麼一個關於女僕的故事也可以成為文學經典。

結果…看到我在標題加上「英國戀物語」這幾個字嗎,嘿。只是因為女主角的名稱也是Emma的關係,兩部作品的共通處大概只是時代背景相近吧,都是十九世紀未的英國。(大概是英國女性作家綻放光芒之時吧haha)

Jane Austin的Emma是個無憂無慮的女孩,和單身爸爸過住完美無缺的生活,美麗、慧黠、帶點自得。森薰的Emma是個父母雙亡的孤女,被人口販子手上逃 走後輾轉來到一個退休家庭老師的家中作女僕。從森薰的描述,這個Emma善良漂亮,害羞少言。儘管收留她的老師Kelly Stownar說她「看起來還挺聰明」,但Emma過少的對話…光靠外表上很溫柔的微笑和優雅的舉止實在很難感覺出來,看來她聰明的地方只是在學習知識方面吧(在漫畫第三部中,其他女僕對她懂法文而大驚小怪的事也有點兒可笑)。她確是一個很日式?(日本)男人夢寐以求的賢良淑德的妻子模樣的女孩。漫畫版還好,動畫版她沉靜得真的有點太過份,沒耐性的人會發現很難喜歡上這個女主角,我也曾很懷疑真的會有這樣的歐洲人嗎(?!)。也許我覺得一個有聰慧氣質的女孩,應該是一個多點說話的人吧。

或者作為讀者不要太挑了,始終作者森薰描繪這部作品都是因為她喜歡「女僕」的那股怨念。低層次的ACG愛好者或者會以「眼鏡娘」「女僕少爺的愛情故事」 「御姐」來形容這部作品,高層次就會說這部作品的細膩正確背景設定很吸引吧。森薰的描繪人物的風格不太主流,她的版畫風格對很多求「萌」的人來說是十分不吸引。但作者的確花了不少心思來描繪了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London,是值得欣賞的,也許是日本人的那份「執著」。

漫畫版還好…我喜歡的是她用「無言」的漫畫來交代Emma的一些生活細節,不明言所有事但讀者可以抓得住當時Emma的心理狀況。首推第二部Kelly死 後Emma獨自一人站在空無一人的主人房門前,以及William在火車站錯過了Emma,站在荒涼的月台上的情景,都很入肉。

但動畫版就不同了…主角本身的性格少言,但既然請了一位聲優來配音一集內總不能配不到十句吧。令我有點兒忍受不了是編劇那位特地去加插一些沒什意義對白給 Emma,如William跟她邊散步時邊閒談時,她的回應都是「嗯。」「是呢。」「是這樣啊…」這幾句…或者這是日本人印象中斯文女孩的對話方式,但當 看到Emma次次都是說這幾句對白…唉。我有點忍受不了是這一點罷了,要麼以營造氣氛抓住觀眾的注意(漫畫版這點做得不錯),要麼用有些意思的對白,或者這是動畫版和漫畫版的分別吧。

動畫版劇情方面…不算十分令我滿意。我比較喜歡的Kelly同哈基姆被改得沒有漫畫版的活潑…Kelly沒有那招牌的偷笑(哈﹗),哈基姆沒有漫畫版那種很playful的感覺,一味地耍帥(-_- )。

so…好看嗎?
對我這種愛看背景設定的人來說…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確是很有吸引力。不過至今只有三集單行本來說,還沒有看得見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怎樣影響了這些人,希望4 -6集快點出來吧。還有,我得承認,森薰的描繪功力的確厲害,我沒看過一部漫畫每一格的畫風都貫徹始終地統一和協調。